美术展览史中性别比例悬殊现象
自从70年代以来,由于女权运动的严厉质疑与批判,中国社会中积存已久的“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象,已有破除。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普及,女性已不再扮演传统文化中被动与沉默的角色,但是,长期的父权体制并无法于一夜之间转变,今日不论是在社会上或学术机构中,仍隐藏着对性别议题“隐形的排斥力量”,在艺术界中,举一个近期的例子,在一次大型联展中,有139位近代艺术家的作品被选择展出,其中仅有五位是女性艺术家,而这五位女性艺术家中,仅有两位是当代艺术家。这个例子似乎说明,不仅在传统中国艺术史上的女性艺术家是凤毛麟角,即便在当代,被青睐的女性艺术家也是少之又少。更何况是女性策展人?
然而,虽然通过主流艺术机构检验标准的女性策展人不多,但是在各大学院艺术科系中,女性学生的比例却高于男性学生,“女性策展人你会看到平时发声很多,这次未来青年策展人项目也是,你看,大多数女性策展人发言很积极,男性策展人显得很沉默,但是,在关键的时候,仍然是这几位男性在主流的展馆做展览,在主流的媒体发表言论,比如泰特。”ICI执行总监Kate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说。很有意思的是,这两项数据下隐藏的意义耐人寻味:这样的情况说明了,“性别”是社会文化的长期建构,其根深蒂固的机制在今日被隐没于表面的平权之下,社会环境中诸多习以为常的性别偏见及性别刻板印象,无怪乎,女性艺术家甚至女性策展人必须采取一种聚合体式的特展形式,方可获取展览和发声的机会。而这样的情况可谓中外皆然。
查看西方女性策展人的历史,有这样一段令人玩味的谈话:“直到1970年,我才真正意识和懂得,在政治立场上女人必须成为女人,现在我不再写太多有关艺术方面的文章了,在1970年时,我就已经不太想写太多艺术方面的文章了,之后的那十年,我专注于写作女性方面的文章,因为,女性应该和男性一样享有在艺术界的一切。但是在当时,女性完全是被忽略的,只有少数女性艺术家受到注意,一般而言,很少有报导女性的文章,女性艺术家的展览也很少,而且她们不受尊重。但女性主义改变了我的一生,对我来说,那是非常美好的十年,我从未后悔过。”
陆蓉之
“谈及女性策展人所处理的议题,有人批评道对于历史背景的演变参与程度过低,但从另一角度来讲,女性美学的品味实际上和男性的美学标准本就有差,这不管你爱或不爱,女性的生理机能、性格养成原本就不同于男性,再加上女性在成长的环境中,哪怕是玩具或者是生活用品,都在不同于男性的系统中长大,以往女性被迫需臣服于男性美学之下,被追用男性美学标准去看,因而当女性主义崛起后,很自然的就会出现女性策展人,以代表女性美学的立场来挑选展出的作品,而这个立场亦不能被男性所取代的。”台湾女性策展人陆蓉之曾经说过。
当被问到列举中国的女性策展人在国际上的影响的时候,ICI的执行总监Kate说到,“中国的女性策展人吗?陆蓉之?不对,她是台湾的。嗯,郭晓彦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策展人。她很会处理和思考问题。其他的我不是很了解。”这还是说明了女性策展人的力量仍然很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