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Young Curator Fund

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Young Curator Fund

首页>新闻>策展人生态报告之一:中西策展人体制及生态对比

策展人生态报告之一:中西策展人体制及生态对比时间:2012.09.01

  ICI(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执行总监Kate Fowle在接受雅昌艺术网记者采访的时候就策展人的分类问题说,在西方任何型态的博物馆,其研究体系人员均称为curator,专事文物标本管理和研究的工作。curator在馆务的职责和任务上,依据每个馆编制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编制越庞大的馆,分工必然越细致。编制小的情况,可能整个馆只不过是研究员和少数其他一些约雇(contractor)、临时工、清洁、安全值班人员的组成,此时研究员的工作可真是包罗万象。当中小型美术馆人员编制有限时,馆长本身就是研究员,所以他的头衔名符其实就是“curator”。编制大的情况,分工越细致,则会有“director”(馆长)、“deputy director”(副馆长) “designer”(设计师) 、“educator”(教育人员)、“registrar”(藏品登录和异动控管人员)、“project manager”(研究或任务编组计划控管人员)等职称分列出来,使“curator”的责任更加单纯化,典型的核心工作则为管理和照料艺术对象,并研发、策划、和执行展览。那比如,伦敦泰特美术馆就是把策展人分成五类,他们有严格的划分,对策展人要求很高。然而在中国,策展人在美术馆基本就是馆长,很少有馆内专设的策展人,馆长级别的策展人比较容易在业内有话语权。

  目前北欧有许多合作关系是采取较长期的契约关系,而不只是受限于单一展览的任务。契约关系解除时,再寻求其他类型或机构的合作契约,称之为nomadic curator。

  中国策展人的职业不像西方有清晰划分,频繁“跨界”便容易产生问题。策展人生存状态十分复杂。根据雅昌艺术网记者对策展人的采访中,从资深的王璜生到年轻的付晓东,不止一位策展人向记者感叹如今策展人鱼目混杂。冯博一说:“策展的目的是什么?想说明或发现什么问题?学术主题和文化针对性在哪里?如何和市场对接?从哪里切入?这些都要认真考虑的,所以策展人当然要具备一定的素质。但现在做策展是零门槛,谁都能做!”

  “西方的策展、画廊、批评、美术馆确实严格区分,可我们办不到。我1980年就在香港做独立策展人了,但香港的艺术圈本身太小了,市场也小,活动少,分工没那么细,我们必须做很多角色,才能把整体的美术生态向前推。策展人的观念从香港传入大陆后,也延续了这种特色。另一方面,当代艺术是新兴的,要让买家相信其价值,学术界定非常重要。但西方策展人很难客观看待东方艺术,中国画廊只好自己搞策展。”画廊老板兼任策展人这已成普遍现象。上海ART LABOR画廊的老板马丁是加拿大人,尽管有海外的画廊关系,但他向记者承认,自己兼作策展人仍是个好方法,“我还在上海青浦开辟了一间约300平米的画室,直接资助、推广有潜力的年轻画家。”千年时间的老板兼策展人张思永也对记者说:“因为我是老板,我做策展人的时候,我可以不用考虑别的东西,我尽可能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去合作。我并不反对商业,我可以利用我的资源,人脉和赞助来帮助我做展览。”

  “中国现在的策展人是非常不健全的,其实策展行业非常不健全,美术馆制度也不健全,什么都不健全,无论是美术馆或者是策展人都需要建立一种准则,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都没有准则,食品没有准则、药品没有准则、做人没有准则,什么都没有准则。”王璜生在“当美术馆遭遇策展”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说道。

  有趣的是,无论是范迪安、王璜生抑或陆蓉之,均为美术馆馆长,而张颂仁干脆是香港汉雅轩画廊的老板。在推高中国当代艺术家身价方面,汉雅轩足以载入史册。

  这似乎和陈丹青把美术馆、画廊、策展人分别论述的做法不同。对此张颂仁解释道,陈丹青说中国画廊文化尚不成熟是对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靠本土策展人推动也是对的,但他忽略了一点:在中国,策展人和画廊老板、美术馆馆长往往是重合的。

联系我们|友情链接|设为首页|新浪微博|吴作人官网

copyright◎2012 Wu Zuoren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