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Young Curator Fund

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Young Curator Fund

首页>新闻>策展人生态报告之一:中西策展人体制及生态对比

策展人生态报告之一:中西策展人体制及生态对比时间:2012.09.01

  导语:近些年来,无论是卡塞尔文献展、圣保罗双年展、柏林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上海当代艺博会还是台湾艺博会,当代艺术都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热。当然,最令人瞩目的还是达明安·赫斯特,杰夫·昆斯,村上隆,张晓刚方力钧等动辄千万身价的当代艺术家。但是,无论是这些艺术家,还是为了推出这些艺术家而举行的各种各样的展览,如果没有策展人“幕后操作”,一切都无法产生。那么在全球策展人逐渐升温的情况下,中外策展人的体制到底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生存状态又是如何呢?


  “独立策展人”作为西方成熟的策展制度之一在20世纪后半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而中国独立策展人在“85美术思潮”中方初现端倪。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展览方式趋于多样化,很多策展人和企业家.美术场馆联手策划展览,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样一种运作方式还处于自发的“民间”阶段,尚未被官方接纳,更没有体制上的保障。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艺术在不同的时代显示不同的特色。文艺复兴时期是以科学人文为标准的充满理性色彩的艺术时代(与中世纪相比较);19世纪末的欧洲是以艺术回归本体为特色的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艺术时代;而今天在商业大量介入艺术领域的前提下,艺术以一种综合的姿态展现在大众面前时,它更多关注的是一种理念的体现,在这种多元化的艺术品传播状态下,策展人的作用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可以不夸张地说,艺术在当今的时代就是一个策展人的时代。为此,雅昌艺术网采访了中西策展人,来进一步探讨和思考关于中西策展人的生态。


  一、西方策展人定义明确国内策展人制度尚未健全


  策展人,这一独特的职业,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于西方。进入90年代以来,国内也出现了众多或职业或半职业的策展人。相比较西方而言,整整晚了30年。“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在不同文化中对同一职责的不同称谓分别为英国惯称的“keeper”、法文的“conservateur”等,在日本有极近似的称谓为“学艺员”。他们较狭义的身份定位是对美术史学有专精的研究人员,全称“展览策划人”,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然而在中国,台湾的陆蓉之辗转反侧思考了两个晚上才第一次将“curator”译为“策展人”介绍到中国。与瑞士人哈德·史泽曼(Harold Szeemann)从先锋博物馆到第一个策展人的推进对比来说,中国策展人概念的引入就缺少了博物馆策展人脉络的完整性。

  curator一词的字根在西方文化上的意涵,含有照顾、治疗的意义;广义言之,举凡艺术的研究、展览的规画和实践,相关教育或推广的活动企画,藏品的购置、登录编目、诠释、和照顾,都和这个身份的人脱不了关系,可以其形容词curatorial来包含这些相关联的照顾、管理、和研究的工作职责。简言之,只要和艺术对象有关的工作,除了牵涉到对象实质处置和修复(由conservator负责)的事务,美术馆专业的日常例行工作都需要研究员的参与,这样的知识和经验体系也无形中也界定了curator的行为和工作属性。

联系我们|友情链接|设为首页|新浪微博|吴作人官网

copyright◎2012 Wu Zuoren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