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Young Curator Fund

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Young Curator Fund

首页>新闻>策展人生态报告之二:青年策展人生存状态调查

策展人生态报告之二:青年策展人生存状态调查时间:2012.09.03

  案例二:青年策展人之业余策展

  学院派史论男爱学术爱发问

  在中国的策展人有几种:一,在美术馆专职的展览策划人。二,业余策展人。可能是美术杂志的编辑、美院的学者或是艺术家兼作策展。三,把策划作为职业,作为谋生手段的人。从“墙外开花墙内香”的上世纪90年代到全球资本追捧的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人的学术推动力量和市场推广作用确实不可小觑。但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充分市场化的今天,策展人的策划活动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其应有的学术针对性已成为一个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是青年策展人,面对如何在商业与学术、消费与文化、商品与艺术品的矛盾关系过程中,避免商业主义对艺术活动的粗暴干涉,保持中国当代艺术最基本的学术针对性,已经成为策展人工作中必须谨慎处理的问题。

  “研究历史,是我最主要的工作。”杭春晓说道。这位自称策展是自己副业的史论宅男作为青年策展人和批评家在当代艺术里的活跃度也是极其高的。“它是个副业,我做的展览不多,平均每年一到两个。”虽然他说是副业,近期可是一片繁忙。六月“观与辞——那危个展”、七月“非媒介——张羽、梁铨作品展”和备受关注的大型群展“概念超越——2012新工笔文献展”。 “七月的两个展览是客观原因才连在一起的,感觉上好像很密集,但实际上今年也就这些展览。”杭春晓解释道。对于很多青年策展人来说,都急于做很多展览,急功近利,想迅速成为著名策展人。然而这位史论宅男确不紧不慢的,至于为什么要策展?杭春晓给出了个很自我的答案。他认为适当地做一些跟当下发生关联的工作,是为了激活他重新看历史的态度,激活他个人的知识结构以及对当下的思考方式,最终诉求还是会回到历史研究。而从这个角度来讲,在策划展览之时,他不太在乎展览会产生怎样的价值判断,只在意展览是否能说出他想说的东西。史论学者的身份带给杭春晓一种严谨,是要表达,但要准确地表达。眼下他正忙着修改几年前就着手进行的预期年内出版的书籍——《渐进式文化改良》。他形容自己是宅男,经常可以数日不迈出家门一步,看书、写作;谈及即将要进行的研究课题,对中国绘画史的兴趣点已经排满了他未来两年的日程。

  杭春晓、刘礼宾、何桂彦

图为:杭春晓、刘礼宾、何桂彦

  “我更多的角色还是一个老师,因为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学的体系当中,我平常最重要的工作还是教学。所以我的策展可能不会考虑到很多商业上的运营,也不会考虑到一个机构每年的展览计划和系统。可能更偏向于什么呢?就是我喜欢的研究性的课题,我可以通过展览来呈现。对于70后这一批活跃的十多位青年策展人来说,也不一定年龄相仿,思路就一样,它是有很多各种外力和因素决定他不一样。”游离于川美和央美的学院派青年策展人何桂彦在接受雅昌艺术网记者采访时坦言道。“我在策展时更注重学术性、学理性、建设性。”除此之外,他还说“国内年轻策展人还是形成了一个群体,至少形成了一个现象。因为这个群体差不多也有十几位青年策展人。青年策展人从职业来讲,有很多类型,有体制内的,有体制外的,有艺术机构的,有在大学的,也有在商业性的机构的,但是我觉得他们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大部分都有学院化的背景,都有正规学习美术史的经历。这是一个特点。”

  何桂彦说其实真正想要达到学术性、学理性、建设性这几个目标看似简单,实际很难。要达到最基本的一个条件,就是策展人的展览一定是在一个艺术史的框架中提出问题,策展人是带有问题意识地去做。商业性的策展人,只是为了赢取更多的利益。这也许会让他去选择迎合社会走势的艺术家,留心艺术的样式,这就会影响他去选择一些具有前瞻性、实验性的展览,这就是学术和商业之间的矛盾。但是他还是特别强调,青年策展人要是想真正获得话语权,根本还是他的学术。

  同样注重学术性的央美博士刘礼宾,更加注重青年策展人的问题意识。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策展人必须要有问题意识。面对青年策展人的困境问题,很多人抱怨资金和外部条件,然而刘礼宾斩钉截铁地说到:“当然问题是很多,策展行业的体制问题,赞助的完善问题,但是我觉得策展界最大的问题就是提不出问题。”

 “青年策展人,如果说因为空间的原因,因为金钱的原因,因为市场的原因,能去放弃自己想法的话,那他本来就不是太执着的。”刘礼宾说因为自己每年会策划差不多两个展览,一个大型的,一个稍微小型的。大型的都是和美术馆或者学院合作,不用去考虑钱的问题,有专项的资金和机构会去支持,小型的展览也会由画廊主要来联系。自己一介书生,作为一个想推出新问题的青年策展人,其实不用在乎太多的利益和权力。重要的不是这些,重要的是问题意识和时刻保持的敏感度。

  年轻的学院派史论宅男虽然在做业余策展,但是他们秉持的专业精神和学术态度都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表示,青年策展人需要做的东西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现在虽然刚刚开始,展览在时效性上似乎不能长久存在,也许昙花一现,他们更愿意让自己做的东西存在历史中,甚至是艺术史的时空中进行梳理,留下一个永久性的历史坐标。

联系我们|友情链接|设为首页|新浪微博|吴作人官网

copyright◎2012 Wu Zuoren International